专家荐书|推荐:信用是个人和企业的商业价值——予龙《疯狂的信用》书评

本书来自刘新海博士的推荐。某东和某宝上都可以买到书,推荐大家买来看看。等不及要在国庆期间读的,我们也不能推荐大家找pdf版,哈哈。

予龙:疯狂的信用

东方出版社,2012年10月

偶然在当当网上淘得这本书,简单看了一下内容,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不仅一气呵成,并且做很多笔记,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这本书非常很有分量,看得出作者花了很多功夫和时间,做了深入的分析,可读性非常强,而且有很好的启发性。

作者予龙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从事金融行业十余年,曾在美国信通银行、美国豪斯银行、汇丰银行从事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曾提出并负责多家金融机构的从“短信用”或次级信用的客户中挖掘价值客户的创新工作。作者经济学博士,在华尔街工作多年,厚积薄发,娓娓道来。作者虽然在金融领域工作多年,但仍保持着学者风范,严谨、客观、没有偏激的观点和先入为主的诱导。

《疯狂的信用》不是一部金融专业书籍,而是普通的大众读物,读者可以从故事情节中了解美国的社会、金融行业和金融产品,特别是华尔街。作者作为9·11的亲历者,美国次贷市场的从业者,金融危机的参与者、见证人和受害者,饱尝了中国因信用缺失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希望借助本书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用的概念以及信用对人们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意义。

《疯狂的信用》既是在讲故事,又是在洞察和分析各种经济社会现象,书中10多个人物的身份和经历各异,折射出美国及华尔街的众生百态,包括美国的银行业、房地产市场、司法制度、新移民、华人生活、邻里关系、美国人典型的信用价值观,以及中美的差异等。 作者的很多观点都非常独到,而且对经济和金融问题分析入木三分,对未来的展望也具有洞察力:

10年前引起全球金融海啸的美国次贷危机其实是信用危机,是因为信用被商品化后,部分人的信用价值被蓄意太高并滥用,信用产品生产过剩,就像从前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一样。

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相当于放大器,作用就像落井下石,降低了这些国家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迫使他们为现有的债务支付更多的利息和费用,增加了违约风险,也给它们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最后把它们推向危机的深渊。

财富游戏也并不知类似赌博的零和游戏,而可能是双赔,也可能是双赢。

征信机构应该是观察国家整体信用价值变化的窗口,可以用来检测金融危机的发生。

无论是个人或者是企业,信用决定其商业价值。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美国则不然。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信用能使鬼推磨。钱是构成信用的要素之一,但远不是全部,因为信用更包括了对承诺和义务的履行。在资本和信息时代,无信用者赚钱的机会成本会很高,有钱无信用往往会招来鬼敲门。

信用不仅决定了公司的价值,还影响到公司的业绩与成败。

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是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而美国信用危机则是过多过滥的信用和信用产品。两种危机的罪魁根源只有一个:贪婪。

中国要想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就首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人们接触后顾之忧,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信用机制不仅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加放心和舒心,还可以提前消费和超值消费自己的劳动成果。

商业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缺失,不仅制约了中国经济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得数字上的增长失去意义。

国内广泛存在的信用寻租问题,信用不仅可以从权力中产生,也可以衍生与名望或名人,这与华尔街信用衍生品如出一撤。

在信用经济中,贪欲的极大化往往需要信用的极大化来实现,而信用极大化又压制了贪欲的极大化,反之亦然。

。。。。。。

有趣的是,作者多年前的博士研究课题是建立数学模型,探寻贪婪与信用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在经济中的位置,以及它与GDP的关系,可以为经济决策者提供衡量经济健康水平的体温计。这个研究被作者的博士导师期望很高,认为这将是诺奖级的研究课题,可惜作者弃学从商,也参与到信用和贪婪博弈的游戏之中了。

作者以“海归”的身份和“日记”笔法观察和剖析美国与中国的信用问题,希望与读者分享大学导师的四句话:

金融就是金钱的买卖。

信用就是一个人的商业价值。

政治就是关于利益分配的科学。

技术就是对人自身能力的延伸。

深刻影响全球政经格局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十年了,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也在缓慢前行,该书的观点有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信用,信用在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对美国信用经济的反思,对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洞察,无论是对当下的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投资和日常经济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掩卷之余,思考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国内的信用体系建设或者征信体系建设能够吸纳海内外像予龙这样的理论实践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有识之士,发挥作用,则会是一件于国于民的幸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